白居易的诗歌始终以其平易近人、深蕴哲思而独具魅力。这位唐代大文豪晚年潜心佛理,将人生体悟与禅学智慧融于诗篇,创作了许多充满哲理的佳作。其中一首以超脱自在为主题的诗歌,凝聚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。
该诗通过层层递进的笔法,引导读者观照自我与外在的关系,最终指向心灵的自由之境。全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,既体现了诗人晚年淡泊宁静的心境,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融合的智慧。
图片
逍遥咏
白居易〔唐〕
亦莫恋此身,亦莫厌此身。
此身何足恋,万劫烦恼根。
此身何足厌,一聚虚空尘。
无恋亦无厌,始是逍遥人。
【壹】
亦莫恋此身,亦莫厌此身。
释义:开篇以双重否定直指修行核心,既不可贪恋肉身,亦不可厌恶肉身。佛教视'爱身见'为我执根源,此处'莫恋莫厌'正是对'身见'的双向破除。
人生许多困扰往往源于对自身的过度关注。若过于珍视皮囊,便易为感官享受所困,终日奔波不得安宁;若一味嫌弃形骸,又会陷入消极避世的泥潭,失却存在的意义。这两种态度看似相反,实则都是被外在形相所缚。
恰如古语所言'不即不离',需要一种平和的态度:既知道躯壳只是暂借的居所,不必奉若神明;也明白它是体验世界的窗口,无须刻意排斥。这种平衡的智慧,或许能让步履更加从容,让目光更加清明。
图片
【贰】
此身何足恋,万劫烦恼根。
释义:肉身何以值得贪恋?因其是无尽轮回中滋生烦恼的根源。佛教认为色身由地水火风假合而成,一切贪嗔痴皆依此身而起。
仔细想来,许多烦忧确实与对这具躯体的执着有关。担心饥寒饱暖,计较容颜衰败,恐惧疾病苦痛,这些牵挂如藤蔓般缠绕心头,让人不得舒展。倘若认识到肉身本是因缘暂聚之物,如同草木春荣秋枯般自然,或许就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牵绊。
不是要否定它的存在,而是看淡它的得失。这般领悟后,眉间皱纹会舒展些,心头重负会减轻些,日子也过得更加轻省。
图片
【叁】
此身何足厌,一聚虚空尘。
释义:亦不必厌恶此身,因其本质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微尘。佛教缘起论认为万物皆空,人身亦是暂时聚合的虚空之尘。
虽然不必过分珍视皮囊,但也不必视若仇敌。有些人因觉察肉身虚幻,便采取苛待的态度,这其实仍是另一种执着。要知道,纵然是尘埃聚合,也有其存在的意义;即使是暂借的舟楫,也能渡人过河。
清晨一碗热粥的暖意,午后阳光照在肩头的温柔,这些体验都通过形骸传递。明白其性本空而不否定其用,在珍惜与超脱之间找到中道,方是通达之见。
图片
【肆】
无恋亦无厌,始是逍遥人。
释义:超越恋与厌的二元对立,方能证得逍遥境界。此句化用般若空观,将庄子'逍遥游'的哲学意象与佛家解脱智慧完美融合。
最自在的状态,莫过于既不沉迷也不抗拒的平常心。看花时知道花会谢,仍能欣赏当下的绚烂;品茶时明白茶会凉,依旧享受此刻的甘醇。这种态度并非淡漠,而是了悟无常后的坦然。
无需刻意追求超脱,也不必害怕牵绊,只是如实面对每个当下。如此,行走时脚步踏实,安坐时心境宁和,谈笑时气息平和。这般境界,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'自在如意'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正规配资平台app,线下配资平台,现在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